新时期推进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13-06-20 14:56:57 作者:邵琪伟 来源: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

旅游业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旅游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从小到大,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如何正确把握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深入分析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我国旅游业30年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一)发展历程

我国旅游业经历了从外事接待型到事业型再到经济产业型的发展历程。1978年前,旅游业作为外交事业的延伸和补充,主要承担外事接待任务。1978年后,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1978年,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发出了“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的号召,直接推动旅游业成为我国最早开放和最早同国际接轨的行业。但总体看,20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市场格局比较单一,以入境旅游为主,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市场基本没有形成。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这个阶段国家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分别从1995年和1999年开始,实施双休日和黄金周制度,逐步使旅游业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国内旅游开始快速发展。

第三个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提出了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明确了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全国有27个省区市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加以发展。国内旅游发展迅猛,自费出境旅游蓬勃发展。无论从供给规模、产业规模还是市场规模看,我国已经迈入了世界旅游大国行列。

(二)发展成就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更为明显。201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1.57万亿元,比1994年增长8.5倍,年均增长15%2004年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5%。具体体现在:一是促进消费。旅游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的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二是拉动投资。以山东为例,20082010年累计完成旅游投资2000多亿元,相当于同期全省服务业总投资的10%左右。三是扩大就业。我国每年新增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超过50万人,全国旅游从业人员达1350万人,加上间接就业6240万人,相当于全社会就业总人数的9.7%

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全面发展。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2010年,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入境过夜旅游者5566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613万人次,港澳台游客3439万人次,占62%,全年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58亿美元,已有14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我国是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2010年,中国公民出境总人数5739万人次,其中因私出境人数5151万人次,占出境总人数的90%。我国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之一,2010年我国人均出游率1.57次,国内旅游人数21亿人次。预计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33亿人次。

旅游产业体系日臻完善。一是产品和目的地体系逐步完善。到2010年底,全国各类景区2万多家,共有A级景区5000多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95家;农业旅游示范点714家,工业旅游示范点345家;国家旅游度假区12处,各类旅游度假区数量158个。优秀旅游城市307座,有成都、杭州、大连3座最佳旅游城市。二是旅游要素体系明显改善。“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同步发展。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旅行社共有21649家,其中出境游组团社1069家。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4237家,客房167.35万间,其中五星级饭店506家。截至2010年底,中国境内民用航空通航机场达175个,民用飞机达1604架。全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8358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全国高速公路7.41万公里,位列全球第二。全国规模以上港口数量为96个。民用私人轿车3443万辆。三是旅游人才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733所,在校生95万人。全国持有导游资格证书的人员78.6万人。四是旅游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建立了从国家到地方分级旅游管理体制,先后颁布《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管理办法》等36项旅游标准,是世界上颁布旅游标准最多的国家。

(三)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发展方式粗放。我国旅游业大而不强,无论是产业规模、产业素质还是产业功能,都与大国地位不相适应。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规模轻品质等问题,“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现象较为普遍。

体制机制建设不健全。国家层面的综合性旅游立法尚未完成,旅游法规和依法行政的能力还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旅游统计工作体系不健全,国内旅游、出境旅游统计监测滞后。旅游标准建设相对滞后,带薪休假制度还未落实。旅游资源管理与产业管理脱节,缺乏综合协调机制。旅游规划不是法定规划,对旅游开发和市场管理的约束力还显不足。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基础设施依托性的多、专门性的少,缺乏整体规划建设。中西部地区主要旅游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公路建设滞后,旅游标识、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连旅游厕所都量少、质差、管理落后。

供需矛盾突出。我国旅游产品以观光景区为主,全国各类旅游景区景点2万多家,其中具有休闲度假功能的景区景点不足10%。与大众化旅游消费和分散式旅游特点配套的公共服务不健全,比如自驾车旅游日益兴起,但为自驾车服务的汽车旅馆、汽车营地等在国内几乎是空白。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市场秩序不够规范。部分旅游企业削价竞争、搞挂靠承包经营,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零负团费”、“黑导、黑车、黑店”等现象成为社会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不少环节还存在安全隐患。

人才和科技的支撑作用发挥还不明显。我国旅游业科技含量不高,许多高新技术成果在旅游领域的运用还不普遍,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业、提高旅游业生产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旅游人才队伍平均素质偏低,具有专业技能的职工比例不高,高级管理人员短缺,不少人才流失。

(四)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国家更加重视发展旅游业。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要求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今年3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每年519日设立为“中国旅游日”。

旅游消费市场向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发展。广大城乡居民的旅游消费快速增长,一般收入人群包括农民和农民工以及部分老年人正在成为旅游消费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休闲度假、康体健身、文化体验等方面的旅游需求大幅增长。旅游产品正在从以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度假旅游并重转变。一些过去的中高端旅游产品也开始出现规模化发展的态势,我国旅游业将逐步进入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双轮驱动”的发展阶段。

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日益深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在不断加快。无论是与农林牧渔大农业结合发展而衍生出的农业旅游、乡村旅游,还是与工业结合发展而延伸出的旅游装备制造、工业旅游,以及与服务业结合发展而派生出的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旅游地产业、旅游金融业、旅游信息业等,无疑都推动了旅游业发展。

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正在增强。科学技术不仅创造出新的旅游需求,引导新的旅游消费,也提高了旅游业的经营效率,增加了旅游业的附加值。未来,信息技术将会更加广泛地运用到旅游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正在推行的“三网融合”将促进不同网络之间的信息兼容,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综合带动功能更加突出。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素质的提高,旅游业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和工作抓手。由于旅游业能够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发展和对外开放中发挥独特作用,旅游业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二、新时期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战略意义

第一,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的迫切需要。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作用。旅游消费是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可以直接扩大消费需求,还可以带动其他消费需求。同住房、汽车、家电消费相比,旅游消费的可重复性消费特征更加明显。旅游是最终消费、综合性消费,是多层次消费和可持续消费。旅游的6个要素“吃住行游购娱”都表现了这些消费特征。

第二,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对交通、住宿、餐饮、文化、娱乐、会展、博览等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对金融、物流、信息、影视和文化创意等新型服务业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旅游业发展以优美环境为条件,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成本小、可持续性强的特点,所以在国际上是公认的无烟工业。许多良好的人文资源,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通过发展旅游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第三,是扩大社会就业、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举措。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机会可带动5个间接就业机会。我国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就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一个五星级宾馆平均安排就业为500人。我国旅游资源70%左右在农村、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向这些地区流动,客观上实现了国民收入再分配和国民财富转移。

第四,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界旅游组织1980年发表的《马尼拉宣言》指出,“旅游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旅游使人们走出家门、走出国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旅游使人们超越文化、历史和生活区域,实现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亲近、文明与文明的对接;旅游满足人们的幸福需求和发展需求,是精神领域的高端消费,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发展旅游业还可以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是国家政治外交的有益补充,在对台港澳工作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三、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到“十二五”末争取实现八个方面的突破。

(一)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加快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

推动旅游业与第一产业(主要是农林水牧渔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乡村旅游。继续在全国发展有特色的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依托农村地区的特色资源,积极开发森林旅游、高山旅游、草原旅游、江河湖泊旅游、村落旅游,发展一批特色旅游村、旅游乡镇。积极研发、生产以农副土特产品为原材料的特色旅游商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充分挖掘农业遗存、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推动旅游业与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融合发展。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提高旅游装备的国产化水平。推动邮轮游艇、旅游房车、景区索道、游乐设施等大型旅游装备业发展;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高尔夫等各类户外活动用品及宾馆饭店专用产品;提高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设计和制造水平。发展工业旅游,利用工矿业遗址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将有代表性的现代加工制造企业纳入旅游线路。

推动旅游业与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注重推动旅游业与影视、动漫等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发展新的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推进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的共同发展,依托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开发不同类型的运动健身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业与会展业的融合发展,提升旅游会展业的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和品牌化水平;借助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推进旅游业的发展,按照公路、铁路、民航高速交通体系建设带来的同城效应对旅游业提出的新要求,及时调整相应的工作布局;通过与水利、地质、海洋、气象等行业的结合,发展新型旅游产品;通过与医药卫生领域、特别是传统医学的结合,发展医疗健康旅游;通过与养老等社会服务业结合,发展针对银发群体的休闲旅游;等等。

二是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业,推动旅游业发展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在旅游消费的全过程推广使用信息技术。与金融部门合作开发适合中国公民出游消费的金融产品,减少旅游消费中现金携带和支付带来的风险;利用电子信息、电子金融、电子签证和电子票务等服务,为旅游消费提供便利。

在旅游经营管理过程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选择一批有条件的旅游城市,开展“智慧旅游城市”试点,推进宾馆饭店、景区景点和各类旅游接待单位信息化建设;鼓励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实现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经营,全面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鼓励携程、艺龙、芒果等专业在线旅游企业进入传统旅行社业务;同时支持传统旅行社,特别是中小旅行社发展在线服务,促进旅行社业新的产业分工体系形成。

在旅游服务管理过程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加快研究建立可以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舆情监测情报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和旅游服务质量监控系统,推动信息化管理,凭借信息技术实现旅游业的实时管理、动态管理、精确管理。

(二)实现八个方面重点突破

一是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上有新突破。探索建立更加适合旅游业综合性产业特征的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和资源整合利用途径;推进旅游协会改革,按期实现各级各类旅游行业协会的人员和财务关系与旅游行政管理等部门脱钩;支持有条件的城市进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培育一批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二是在旅游法制建设上有新突破。加强旅游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旅游综合立法,争取23年内配合全国人大财经委完成《旅游法》起草工作。

三是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有新突破。重点建设旅游道路、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设施。

四是在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上有新突破。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以品牌化为导向,以标准化为手段,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在全行业倡导“不让一位游客受到委屈、不让一位游客留下遗憾”理念,力争游客满意率实现较大幅度提升。

五是在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上有新突破。开发适应旅游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城市和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推动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和红色旅游发展工程;培育生态旅游、会展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医疗健康旅游等新热点;发展旅游购物;等等。

六是在提升旅游业现代科技水平上有新突破。未来可以逐步实现游客凭借一部手机,即可实现订房订票订餐、住宿手续办理、手机门票、电子导游、地图导览、手机支付等多种功能。

七是在人才和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上有新突破。进一步改善高层次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改革完善导游等级制度,大力发展旅游人才市场特别是经理人才市场。

八是在国际旅游交流合作上有新突破。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外国政府、驻华旅游机构的合作,扩大在国际旅游组织和国际旅游界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进一步完善双边和多边旅游合作机制,推进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在旅游安全、游客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合作。

(作者系国家旅游局局长)

上一篇:转变发展方式 倾力自主创新
下一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荐图片文章
热点文章